中国封建社会开国之君中,努尔哈赤创业难度最大
中国历史悠久,是世界“四大文明古国”之一。中国封建社会相对漫长,如果从秦始皇公元前221年建立秦朝开始算起,到公元1912年清朝灭亡结束,共计2133年。中国封建社会是由各个朝代组成,每个朝代开国之君都能力非凡,绝大多数是政治家、战略家、军事家,有的还是思想家
中国历史悠久,是世界“四大文明古国”之一。中国封建社会相对漫长,如果从秦始皇公元前221年建立秦朝开始算起,到公元1912年清朝灭亡结束,共计2133年。中国封建社会是由各个朝代组成,每个朝代开国之君都能力非凡,绝大多数是政治家、战略家、军事家,有的还是思想家
亡国之君可能自身能力平庸,不具备卓越的识人用人智慧。他们难以准确判断一个人的品德和才能,无法分辨忠奸善恶。例如,宋徽宗赵佶醉心于艺术,对治国理政缺乏足够的精力和能力投入,在选拔官员时常常被表面的谄媚和奉承所迷惑,导致一些奸臣如蔡京等得以掌权。蔡京善于迎合宋徽宗
历史总是由胜利者书写,但真相往往藏在细节里。当我们翻开隋唐之际的那一页,会发现一个被刻意掩盖的事实:唐朝的盛世荣光,很大程度上是站在隋朝的肩膀上。
李柷(892年—908年),即唐哀帝,初名祚,陕西西安人。李柷是唐昭宗第九子,唐朝最后一位皇帝。在古代历史上,亡国之君的下场是比较凄凉的,也即很难获得善终的结局。不过,对于李柷来说,显然是有过之而不及,也即他不仅自己被毒杀,他的父母兄弟同样遭到了残杀。
帝王的结局,有时比百姓还要脆弱。王朝更替如沙漏的流沙——总是有人站在最后一层,无论是否佩戴皇冠。说起来好像古人早已心知肚明:当一切压顶、国土破碎的时候,是遵从身为君主的“最后一课”,还是选择苟且偷生?其实,亡国之君的故事早被说烂了,是非功过,少有新意。但,只要
周幽王(西周):烽火戏诸侯的典故之外,他为博褒姒一笑,还曾下令宫廷乐师创作《郑风》等靡靡之音,被视为“礼崩乐坏”的象征。
在中国古代王朝更迭的血色轮回中,亡国之君的结局往往最为惨烈。但细究历史却发现,这些末代君主的命运竟有天壤之别——有人获得新朝礼遇安度余生,有人沦为阶下囚受尽屈辱,更有甚者死后连遗体都不得安宁。今天,我们就来盘点几位极具代表性的亡国之君,看看谁退场最体面,谁结局
你以为《红楼梦》只是写大观园里的儿女情长吗?那你就大错特错了!这部伟大著作的背后,隐藏着作者对一个时代的血泪书写。它真正的作者被认为是明朝的遗民,他们怀着**“亡国灭种,替发易服”的悲愤写下了这本书,其主旨是“道明之亡,揭清之师”**,书中的人物和情节是对明末